黃花岡光復網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

Q1:孫文為何能被尊稱為國父?憑什麼?

8/19/2018

 
A:我們一般聽到孫中山先生被稱為「國父」的由來,多半都是國民政府在1940年4月1日通令全國尊稱其為「國父」,但其實孫中山的「國父」名號,是官方與民間共同捧出來的,而且民間稱呼還比官方更早。
  就像我們現在都知道的,推翻滿清建立民國、討袁護法捍衛共和、完成國家建設藍圖(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孫中山先生的種種功績,全世界有華人所在之處皆有目共睹,包含台灣。
  早在孫中山逝世之初,就有報刊將孫與美國國父華盛頓相比擬,最早在報刊上稱孫中山為「國父」,是盧紹稷在孫中山逝世當日所撰寫的〈東西兩國父〉一文,文中說:「孫先生為三民主義而鬥。四十年如一日,幾死者十餘次,其精神毅力、功績,較之華(盛頓)氏有過之而無不及,理所當然應為國父」。3月31日在《國民日報》要聞與《民國日報》社論中皆已尊稱「國父」。
  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將孫中山稱為「國父」的人,則是樊鍾秀。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3月12日去世後,同年19日,樊鍾秀在建國豫軍司令部所在地河南臨潁縣城內西北廣場舉行公祭大會,祭台前橫幅為黑布白字,大書:「沉痛悼念國父孫中山逝世大會。」祭台兩邊豎著兩幅白布輓聯,其中一幅寫道:「繼承國父遺志」、「北伐尚未成功」。同年20日,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公祭時,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橫額(闊丈餘,高四、五尺),中間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輓幛等均稱孫中山為「國父」。
  而當時台灣人儘管在日本的統治下,但亦非常感念中山先生,紛紛舉行追悼會,台灣民報亦尊稱中山先生為「國民之父」,臺灣人更年年舉行孫中山先生紀念會。
  民國16年(1927)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兩週年時,上午10時,在臺北的華僑在蓬萊閣舉行盛大的紀念會,正好是華僑代表大會的開會期間,各地代表都參與盛會,可以說是全臺華僑的聯合紀念會,由北京僑務局專員施文杞主持,蔣渭水在會中詳述孫中山先生的履歷和三民主義。
  晚上7時,在臺北文化講座,有臺灣人有志主催的孫中山先生逝世二週年紀念會,由蔣渭水主持,施文杞、連溫卿、蔡培火相繼演說,最後演講孫先生之歷史及其主義,並希望與會人士接納孫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這一夜的聽眾約有4、5千人,因為會場不能容納,在外面徘徊的聽眾比在會場內多得數倍,有的登上屋頂,從通氣窗聽講,是當代台灣未曾有的狀況。
  到了民國18年(1927)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四週年時,預定在民眾講座舉行紀念演講會,由陳天順、盧丙丁兩人演講,不料遭到警察阻止,陳、盧兩人被拘留。
  自此,「國父」已漸成為兩岸民間對孫中山的通稱,可謂兩岸共舉之名,是兩岸的共識。
  至於國民黨方面:1929年5月,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行盛大的奉安大典,在《公祭總理文》中稱:「民國之國父兮,人類之導師……」當時的宣傳口號也有提及:「總理是中華民國的國父」。
  最後,國民政府官方為了明確「國父」的尊稱,其中央常務委員會於1940年3月做出決議,並於同年4月1日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或「中國國父」。
  以此來看,除了孫中山先生在世時對全中國的貢獻,其「國父」名號更是由兩岸民間首推共舉,而後官方承之,國父之名予中山先生,實為當之無愧。
 
 
光復網編輯組
最後編輯時間:2018. 10. 19

評論已關閉。

    訂閱電子報

提交

投稿信箱:

guangfuwan@gmail.com
*捐款用費概況,會公布於「財務報告」專頁中,感謝諸方支持與贊助。
©著作權所有「黃花岡光復網」2019-2025 保有一切權利。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