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岡光復網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

堯舜與三民主義

6/11/2018

 
       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是,人類除了生活在自然世界,還生活在文化世界,毀滅了民族文化,人便與禽獸無異,這是所有獨裁政權必然要做的事情。秦始皇焚書坑儒如此,文革如此。在新文化運動叫喊著打倒孔家店時,國父能夠清晰的表明,他的革命思想就來自中國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貫而來的道統。這是國父對人的敬意,對人類文化的敬意。天以此道賦予堯舜,為了不讓此道在人間滅絕,每一代聖賢皆擔負此道,湯武如是,孔孟如是,國父亦如是。

       我們這次來看堯舜與三民主義的關係。《尚書》中記載堯: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恭敬、明通,文華,睿思,德性之明自然無需勉強,出於本性能夠謙讓。這是說堯能敬天明德,)光被四表(堯之盛德光照四方,這是說堯之德性貫通天下四方)格於上下(感通天地神明,這是說帝堯能夠感通天地神明)克明俊德(他能夠顯明偉大的德性。以上各句說的是堯能修身明德)以親九族(使家族都親睦和洽,這是齊家;),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家族既已和睦,就來辨明各官員的職守)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全體官員的職守都已辨明,天下各國就都調協和順,民眾們也都變得和善了。這是堯能治國平天下)
本來這句話非常重要,可以有很精微高明之解釋,但此次的重點只是看這段話的大義結構。這段話說的大義是,堯能先明德通天,然後天下人都能明德,自己先善,然後兼善天下。堯的德性貫通天地和天下,是活生生的,有次第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注意,天地之德即生生之德,天地生萬物和人類,天地是父母,人類是子女,天下本來是一家,因此,天地之本性即是家庭性。所以,落實天地之德,必須從真實的家庭開始。因此,堯平天下,從親九族開始,然後擴充到協和萬邦,最後黎民變得和善。注意“和”這個字。孔子說,和而不同,和以不同為前提,和絕對不等於同。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是和而不同的。而一個專制的社會是同而不和的,是憑一己私慾強同天下的。天地萬物即是和而不同的,萬物各有差異,但有秩序的融合為一體。這是因為萬物一體,天下一家,萬物之間是彼此親和的,這是神聖的親和。堯秉此神聖的親和性,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請大家留意這個以天地的親和性為本,然後到家之和,到國之和,再到天下之和的順序,這一點和三民主義關係很大。
​
接下來看,在中國古代政治中最重要的堯舜禪讓。國父非常看重堯舜禪讓、天下為公。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足以授天下,因此,讓帝位給舜。在史記和尚書有詳細記載,大家請看,我不詳細談,只做簡要的梳理,看看堯舜和三民主義的關系。我們先看看舜是怎樣的人?
《史記》中記載舜:舜的父親瞽叟是盲人,舜的母親死了以後,瞽叟又娶繼室,生了兒子象,象狂傲蠻橫。舜的父親、後母和弟弟都想殺死舜。他們讓舜上房修補倉庫,然後在屋下放火燒倉庫,舜跳下去逃走了。瞽叟又讓舜挖井,舜鑿了個可以從旁邊出來的小通道。等舜挖到深處,瞽叟和象想要活埋舜,,舜從事先挖好的通道逃走了。他們想殺舜,舜總能逃脫,但當他們需要舜侍奉時,舜總在身邊。舜生在這樣的家庭,但舜能憑借孝德感化父母和弟弟。舜以孝聞名天下,最後被舉薦給堯。堯把二個女兒嫁給他,觀察他怎樣治家,又讓九個兒子與舜共處。   
在此請大家註意,我們剛才說到天地之性即家庭性,堯以天地之親和性為根本,以家庭為始而擴充到天下。舜以孝而被舉薦,仍然是家庭性,堯又嫁女兒給舜,以考察他如何齊家,又是家庭性。請大家留意。我們常說的天下為公的“公”究竟指的是什麽?天地生養之德,普遍的生養萬物,即是公。天地普遍的生養萬物,天下一家,家庭性即是公,倫理即是公。如果有人以私欲標舉一個“公”來滅家庭倫理,那它就是絕對的私。大陸文革中,為了所謂的虛妄的公而毀滅真實的,根植於天地的家庭倫理,是絕對的罪惡。 
 天下一家是公理。因此,不忍心私自占有天下來滿足一人、一家、一黨之私欲。所以,堯將帝位讓給舜,舜以家庭性繼續擴充到天下。《史記》中記載: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人都互讓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的人都互讓住所;一年之後,他所住的地方聚為村莊,兩年便聚為城鎮,三年便聚為都市。
說到堯便是“允恭克讓,堯舜禪讓”,說到舜,這里又突出一個“讓”字。讓是大德,尤其讓天下。《史記》在世家中將《吳太伯世家》排到第一位,吳太伯即是讓天下。中國文化以天下為一家,以彼此謙讓為善,為人道。以彼此對立爭鬥為惡,為禽獸之道。信天下為公則必然讓,國父曾說:“讓位給袁世凱,便是要為民國奠定國基”,即是奠定天下一家,天下為公的公道。
舜在接受帝位之後,任用天下賢人。他對諸侯說:“誰能光大帝堯的事業,就讓他擔任官職輔佐政事”最後禹、後稷,伯夷等22人被舉用。《史記》和《尚書》中對這部分的記載很長,限於篇幅不能詳談,我簡單說說它和三民主義的關系。依然要說明,因為年代久遠,其中所涉及的不可能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完全相同,但原則是相通的。舜在選用天下賢人時,對諸侯說,誰能光大堯的事業,而不是自己的事業。他是繼承堯的帝位,在堯之前,還有炎黃等帝王。因此,舜是在繼承整個民族,這算是民族主義的範疇。舜舉用天下賢人,是和天下人共治天下,而不是私自壟斷權力,這是民權範疇。舜給22位人分派的事務中,包括了治水、農業種植、工匠,還有教育,文藝,宗教等領域,普遍囊括了人的肉身生命和精神生命,這是廣義的民生範疇。”
我們說過,上天生養之德,天下一家即公道,堯舜依此天下一家之公道,將之行於家,又行於天下。行於天下,亦即延續民族,和天下人共同治天下,促進民生。
國父說:“世界大同,已有中外一家之勢。國民之天職,即是促進世界和平。”也是天下一家的意思。要促進天下一家,世界和平,需要先恢複民族精神,國父說:“我漢人皆為軒轅之子孫,國人相視,皆伯叔兄弟諸姑姐妹,一切平等,無有貴賤之差……”為了凝聚民族精神,他曾提到,中國人有牢固的家族,宗族,但無國族。所以,他主張從家族開始,擴充到宗族,再擴充到國族,然後再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平等互助。這也是依據天下一家之公道,從家庭性開始步步擴充到天下。
天地的親和性,體現在堯舜是親九族,協和萬邦,黎民和善。體現在國父,便是令人嘆服的三民主義的中正性。三民主義,天下為公,涵蓋一切,兼顧各方面而不偏,此即中。譬如,民族主義既不是只顧自己的種族主義,又不是虛妄無根的國際主義,而是以自己民族為本位來平等對待其他一切民族。在當時有人極端的否定本民族文化而主張全盤西化,又有人死守固有文化而排斥西方,而中山先生獨能既守護固有道德,又能吸收西方科學民主文明。中山先生又能平衡兼顧政府有能和人民有權。而中共的典型特點是恨而不親,偏而不中,鬥而不和。
三民主義是恒常之道,蘊含在民族精神之中。除了堯舜外,孔孟和其他聖賢都和三民主義有密切關系,以後我會陸續談及。



評論已關閉。

    訂閱電子報

提交

投稿信箱:

guangfuwan@gmail.com
*捐款用費概況,會公布於「財務報告」專頁中,感謝諸方支持與贊助。
©著作權所有「黃花岡光復網」2019-2025 保有一切權利。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