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岡光復網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

注音符號學習

10/28/2017

 
注音符號(英語:Mandarin Phonetic Symbols,或 BPM Phonetic Symbols、Zhuyin、Jhuyin ),原名注音字母,是以章太炎的「紐文」、「韻文」作藍本的標準漢語標音符號,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布,1930年改名為注音符號。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字母(聲母21個、介音3個及韻母13個)。中華民國以此為國語主要拼讀工具,也是小學國語教育必修內容。爾後,中共建政,1958年在中國大陸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後停止使用。

  在此為了回應大陸朋友學習注音的熱誠與需要,以及顧慮到注音符號教學與發展中華固有文化的密切關連性和重要性,故將此納入回歸中華文化的主題,歡迎有興趣的同胞朋友們一同學習,從注音符號體會中文之美。

  讓我們回歸中華文化,從學習注音做起。

  (PS:我們歡迎正體或簡體的投稿與留言, 一視同仁,因為我們的同胞不因使用字體不同而有區別​)

圖片



聲母

圖片
ㄅ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包」的古字「勹」字,發音則取「包」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ㄅ的發音為不送氣清雙唇塞音/p˭/,不過單講「ㄅ」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ㄅㄛ」或「ㄅ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b]。
圖片
ㄆ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扑」的古字「攵」字,發音則取「扑」字的聲母。《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ㄆ的發音為送氣清雙唇塞音/pʰ/,不過單講「ㄆ」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ㄆㄛ」或「ㄆ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p]。
圖片
ㄇ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冪」的古字「冖」,發音則取「冪」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冖:覆也。從一下垂也。」。ㄇ的發音為雙唇鼻音/m/,不過單講「ㄇ」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ㄇㄛ」或「ㄇㄜ」。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裡,ㄇ都是被寫為[m]。
圖片
ㄈ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匚」字(音ㄈㄤ),發音則取「匚」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ㄈ的發音為清唇齒擦音/f/,不過單講「ㄈ」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ㄈㄛ」或「ㄈㄜ」。
 
在絕大多數拼音方案中都是對應[f]。
圖片
ㄉ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刀」的象形字,發音則取「刀」字的聲母。ㄉ的發音為不送氣清齒齦塞音/t˭/,不過單講「ㄉ」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ㄉㄛ」或「ㄉ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d]。
圖片
ㄊ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突」的古字「𠫓」,發音則取「突」字的聲母。《說文解字》:「𠫓:不順忽出也。從到子。」。ㄊ的發音為送氣清齒齦塞音/tʰ/,不過單講「ㄊ」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ㄊㄛ」或「ㄊ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t]。
圖片
ㄋ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乃的古字「𠄎」,發音則取「乃」字的聲母。ㄋ的發音為齒齦鼻音/n/,不過單講「ㄋ」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ㄋㄛ」或「ㄋㄜ」。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裡,ㄋ都是被寫為[n]。
圖片
ㄌ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力的古字「𠠲」,發音則取「力」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力,筋也,象人筋之形。」。ㄌ的華語發音為齒齦邊音/l/,不過單講「ㄌ」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ㄌㄛ」或「ㄌㄜ」。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裡,ㄌ都是被寫為[l]。
圖片
ㄍ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澮」的古字「巜」(音ㄍㄨㄟˋ),發音則取「巜」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ㄍ的發音為不送氣清軟顎塞音/k˭/,不過單講「ㄍ」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ㄍㄛ」或「ㄍ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g]。
圖片
ㄎ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考的古字「丂」,發音則取「考」字的聲母。《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ㄎ的發音為送氣清軟顎塞音/kʰ/,不過單講「ㄎ」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ㄎㄛ」或「ㄎ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k]。
圖片
ㄏ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厂」字(音ㄏㄢˇ,廠在簡體字中被併入此字),發音則取「厂」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ㄏ的華語發音為清軟顎擦音/x/,不過單講「ㄏ」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ㄏㄛ」或「ㄏㄜ」。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裡,ㄏ都是被寫為[h]。
圖片
ㄐ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糾的古字「丩」,發音則取「糾」字的聲母。《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ㄐ的發音為不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不過單講「ㄐ」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ㄐㄧ」。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j]。
圖片
ㄑ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畎」的古字「𡿨」(音ㄑㄩㄢˇ),發音則取「畎」字的聲母。《說文解字》:「𡿨:水小流也。」。ㄑ的發音為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ʰ/,不過單講「ㄑ」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ㄑㄧ」。
 
在漢語拼音中對應的為[q]。
圖片
ㄒ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下的古字「丅」,發音則取「下」字的聲母。《說文解字》:「丅:底也。指事。」。ㄒ的發音為清齦顎擦音/ɕ/,不過單講「ㄒ」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ㄒㄧ」。
 
在漢語拼音中對應的為[x]。
圖片
ㄓ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之」的古字「㞢」,發音則取「之」字的聲母。《說文解字》:「𡳿: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ㄓ的發音為不送氣清捲舌塞擦音/ʈ͡ʂ˭/,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ㄓ」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空韻韻母「帀」,發為「ㄓ帀」,但該空韻韻母平常寫時可以省略。
 
在漢語拼音中對應的為[zh],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jh]。
圖片
ㄔ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彳」字(音ㄔˋ),發音則取「彳」字的聲母。《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ㄔ的發音為送氣清捲舌塞擦音/ʈ͡ʂʰ/,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ㄔ」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空韻韻母「帀」,發為「ㄔ帀」,但該空韻韻母平常寫時可以省略。

在漢語拼音跟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ch]。
圖片
ㄕ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尸的象形字「𡰣」,發音則取「尸」字的聲母。《說文解字》:「𡰣:陳也。象臥之形。」。ㄕ的發音為清捲舌擦音/ʂ/,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ㄕ」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空韻韻母「帀」,發為「ㄕ帀」,但該空韻韻母平常寫時可以省略。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和威妥瑪拼音中對應的均為[sh]。
圖片
ㄖ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日」的象形字,發音則取「日」字的聲母。ㄖ的發音為捲舌近音/ɻ/,也有學者認為是ㄕ的濁音濁捲舌擦音/ʐ/,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ㄖ」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空韻韻母「帀」,發為「ㄖ帀」,但該空韻韻母平常寫時可以省略。
 
在漢語拼音跟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r],威妥瑪拼音中對應的為[j]。
圖片
ㄗ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節」的古字「卩」,發音則取「節」字的聲母(注音符號發明之時的老國音尚分尖團音,節的聲母尚為ㄗ而非今之ㄐ)。《說文解字》:「卪:瑞信也。」。ㄗ的發音為不送氣清齒齦塞擦音/t͡s˭/,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ㄗ」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空韻韻母「帀」,發為「ㄗ帀」,但該空韻韻母平常寫時可以省略。
 
在漢語拼音跟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z],威妥瑪拼音為[ts]。
圖片
ㄘ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七的古字「𠀁」,發音則取「七」字的聲母(注音符號發明之時的老國音尚分尖團音,七的聲母尚為ㄘ而非今之ㄑ)。ㄘ的發音為送氣清齒齦塞擦音/t͡sʰ/,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ㄘ」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空韻韻母「帀」,發為「ㄘ帀」,但該空韻韻母平常寫時可以省略。
 
在漢語拼音中對應的為[c],威妥瑪拼音為[tsʻ]。
圖片
ㄙ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私的古字「厶」,發音則取「私」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厶:姦衺也。」。ㄙ上原有短斜豎,以便與日文片假名中的「ム」分別,今省去。ㄙ的發音為清齒齦擦音/s/,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ㄙ」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空韻韻母「帀」,發為「ㄙ帀」,但該空韻韻母平常寫時可以省略。
 
在漢語拼音和威妥瑪拼音中對應為[s]。



介音

圖片
ㄧ是注音符號中僅有的三個介音之一。字形取自「一」字,發音亦同「一」。ㄧ的發音會根據位置不同,做韻母時發為閉前不圓唇元音/i/,有時也可能發為次閉次前不圓唇元音/ɪ/;作為聲母時,除了上述發音外,還可能弱化為子音,發為硬顎近音/j/。
 
在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和通用拼音中,作韻母的時候寫作[i];作聲母時,若ㄧ為該字唯一母音,寫作[yi],如「音」[yin];反之則寫作[y],如「有」[you]。而在台羅拼音中,則全部寫為[i]。

圖片
ㄨ是注音符號中僅有的三個介音之一。字形取自「五」的古字「㐅」,發音同「五」。ㄨ的發音會根據位置不同,做韻母時發為閉後圓唇元音/u/;作為聲母時,除了上述發音外,還可能弱化為子音,發為濁圓唇軟顎近音/w/。
 
在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和通用拼音中,作韻母的時候寫作[u];作聲母時,若ㄨ為該字唯一母音,寫作[wu],如「溫」[wun];反之則寫作[w],如「我」[wo]。而在台羅拼音中,則全部寫為[u]。
圖片
ㄩ是注音符號中僅有的三個介音之一,可兼作聲母和韻母使用。ㄩ的字形取自「凵」字(注音:ㄑㄩ,拼音:qū,柳製的飯器),發音則取「凵」的韻母。ㄩ的發音會根據位置不同,做韻母時發為閉前圓唇元音/y/,亦即ㄧ的圓唇音;作為聲母時,則可能弱化為子音,發為濁圓唇硬顎近音/ɥ/,並影響後方母音變圓唇;例如「ㄩㄝ」,後方的ㄝ原本發半開前不圓唇元音/ɛ/,接在ㄩ後面就會變成圓唇的半開前元音/œ/。
 
在漢語拼音中,作聲母時則寫作[yu];作韻母的時候,若聲母可接ㄨ也可接ㄩ時(如ㄌ)寫作[ü],其餘寫作[u](例如ㄐ不可能接ㄨ,所以ㄐㄩ寫作[ju]而非[jü]),鍵盤無法輸入[ü]時,以[v]代替;若譯作外語而外語字母不支援[ü]時(如英語無此符號),則寫為[yu],例如「呂」[lü]寫為[lyu]。在通用拼音中,不管位置如何,全寫為[yu],並不使用[ü]。在威妥瑪拼音中,作聲母全寫作[yü],作韻母全寫作[ü];但如同威妥瑪拼音的送氣符號在外語中會省略,[ü]在外語中常會省略兩點。
 
此外還有例外是「ㄩㄥ」,該音並非發為「ㄩ+ㄥ」([yəŋ]),對應的拼音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前不接聲母時寫為[yong],若接聲母則寫為[iong];而威妥瑪拼音則是前者寫為[yung],後者寫為[iung]。



韻母

圖片
ㄚ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丫」字,發音則取「丫」字的韻母。ㄚ的發音為開前不圓唇元音/a/,但部分漢學家認為是開央不圓唇元音;由於國際音標沒有開央不圓唇元音的專屬符號,只有表示較開前不圓唇元音/a/發音後面的/ä/,因此漢學家又另自行發明/ᴀ/(縮小的大寫A)作為發音符號,但未被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ㄚ都對應為[a]。
圖片
ㄛ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𠀀」字,為「呵」的古字,發音則取「呵」字的韻母。《說文解字》:「𠀀,反丂也。讀若呵。」。ㄛ在最初1915年公布的注音字母時,發音同今日的「ㄜ」,當時無「ㄜ」這個符號。1920年,另外增加了新的符號,為ㄛ上面多一點,後這一點與ㄛ下半部連成一劃,成為ㄜ;而原本的ㄛ則用新的發音,並沿用至今。

ㄛ的華語發音為半閉後圓唇元音/o/,但部分學者認為是半開後圓唇元音(/ɔ/),由於華語中並無其他發為/ɔ/的韻母,因此ㄛ發為何者均可,可視為同音位的自由變異。然而在其他有/ɔ/韻母的漢語裡(如臺灣話),ㄛ只能用作/o/,/ɔ/會另用符號(見下)。在ㄛ在前面接ㄅㄆㄇㄈ等唇音聲母時,會有一個過渡母音/u/插在ㄛ之前,如ㄆㄛ發為「ㄆㄨㄛ」,但該ㄨ音不會寫出。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ㄛ都對應為[o]。
圖片
ㄜ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ㄛ在最初1915年公布的注音字母時,發音同今日的「ㄜ」,當時無「ㄜ」這個符號。1920年,另外增加了新的符號,為ㄛ上面多一點,後這一點與ㄛ下半部連成一劃,成為ㄜ,並沿用至今。

ㄜ的發音會根據位置不同,學者對此符號的發音為何也有多種看法,主流看法為發為半閉後不圓唇元音/ɤ/,亦即ㄛ但不圓唇,部分學者則認為是嘴巴張較開的半開後不圓唇元音(/ʌ/),由於華語中並無其他發為/ʌ/的韻母,因此ㄜ發為何者均可,可視為同音位的自由變異。在感嘆詞或輕聲等用法時,可能會發為中央元音/ə/。在ㄜ前面有接聲母時,可能會有個過渡母音閉後不圓唇元音/ɯ/插在ㄜ之前,該過渡母音也可能弱化為子音軟顎近音/ɰ/,因人而異。
 
在漢語拼音中,對應為[e],與ㄝ共用符號,因為ㄝ跟ㄜ前面能接的聲母是幾乎不同的,只有「誒」此字可發為「ㄝˋ」,會與「惡」「ㄜˋ」混淆,此時ㄝ會寫為[ê]。
圖片
ㄝ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也」字,發音則取「也」字的韻母。ㄝ的發音為半開前不圓唇元音/ɛ/,但部分漢學家則認為是中前不圓唇元音;由於國際音標沒有中前不圓唇元音的專屬符號,只有表示較半閉前不圓唇元音/e/張口的/e̞/,因此漢學家又另自行發明「ᴇ」(縮小的大寫E),但未被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ㄝ在前面接了ㄧ時,部分學者認為會音變為半閉前不圓唇元音/e/。由於華語中無其他發為/e/的韻母,所以發為/e/、/ᴇ/或/ɛ/實際上沒有辨義差別,為同音位的自由變異。而ㄢ前面接了ㄧ時,會音變為/ɛn/,前半段與ㄝ的發音相同。
 
在漢語拼音中ㄝ與ㄜ共用[e]符號,因為ㄝ跟ㄜ前面能接的聲母是幾乎不同的,只有「誒」此字可發為「ㄝˋ」,會與「惡」「ㄜˋ」混淆,此時ㄝ會寫為[ê];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規則相同,但沒有處理「誒」「惡」相同符號的問題。

圖片
ㄞ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亥的異體字「𠀅」字,發音則取「亥」字的韻母。ㄞ為複合韻母,發音「ㄚ」+「ㄧ」,但尾音的ㄧ發為次閉次前不圓唇元音:/aɪ/;由於ㄚ的發音為張到最大口,而/ɪ/卻是近全閉,在懶音之下,可能收尾的合嘴幅度會有差異,而發為/ae/,開頭的ㄚ也可能在懶音下較不張開而發為/æɪ/。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ㄞ都對應為[ai]。
圖片
ㄟ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乀」,《說文解字》:「乀:左戾也。從反丿。讀與弗同。」,音ㄈㄨˊ;但《康熙字典》除了記錄乀有ㄈㄨˊ的音外,還有ㄌㄧㄝˋ的音;另寫《字彙》一書記「丿右戾譌左,乀左戾譌右,𠀤非。」,表示乀有ㄈㄟ的音;今注音ㄟ應是取唸作ㄈㄟ時的韻母。另有說法為以「飞」簡化後,取「飞」的韻母。ㄟ為複合韻母,發音「ㄝ」+「ㄧ」,但實際上開頭的音為ㆤ,不過ㆤ、ㄝ在華語中為同音位的自由變異,不具辨義差別;尾音的ㄧ則發為次閉次前不圓唇元音,因此ㄟ發為/eɪ/。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ㄟ都對應為[ei]。
圖片
ㄠ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么的正體字「幺」,發音則取「么」字的韻母。《說文解字》:「幺,小也。」。ㄠ為複合韻母,發音「ㄚ」+「ㄨ」,尾音發法不同學者不同看法,可能是ㄨ的閉後圓唇元音/u/,可能是ㄛ的半閉後圓唇元音/o/,也可能是介於兩者間的次閉次後圓唇元音/ʊ/。由於ㄚ的發音為張到最大口,而尾音卻是近全閉,在懶音之下,可能收尾的合嘴幅度會有差異,才會有以上的三種差異。
 
在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和通用拼音中都對應為[ao],在台羅拼音中則為[au]。
圖片
ㄡ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又」字,發音則取「又」字的韻母。ㄡ為複合韻母,發音有些學者認為是「ㄜ」+「ㄨ」,有些則認為是「ㄛ」+「ㄨ」,兩者差異僅是圓唇時機該在發音前還是發音中,尾音的ㄨ則發為次閉次後圓唇元音/ʊ/,因此ㄡ發為/ɤʊ/或/oʊ/。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ㄡ都是對應為[ou]。在ㄡ前面有ㄧ時,漢語拼音跟威妥瑪拼音都會將ㄡ縮寫為[u],而通用拼音則不會。
圖片
ㄢ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𢎘」字(音ㄏㄢˊ),發音則取「𢎘」字的韻母。ㄢ為複合韻母,發音「ㄚ」+「ㄋ」,即/an/。ㄢ在前面加上ㄧ或ㄩ時,由於ㄧ跟ㄩ為近全閉口音,而ㄢ的前段音ㄚ卻是全開音,而發完全開音ㄚ後又要馬上收到近全閉的ㄋ,在懶音之下會音變為/ɛn/,即ㄚ張口幅度變小為ㄝ;在不同懶音下,可能張口幅度仍大而發為/æn/,甚至不音變;而也有可能張口幅度小變為/en/,因而人異。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ㄢ都對應為[an]。而前接ㄧ或ㄩ的ㄢ,在威妥瑪拼音中寫為[en]來表示音變;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和台羅拼音中,則仍為[an]。
圖片
ㄣ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隱的古字「𠃑」,發音則取「隱」字的韻母。ㄣ為複合韻母,發音「ㄜ」+「ㄋ」,但實際上開頭的音不是ㄜ的本音半閉後不圓唇元音/ɤ/,而是ㄜ在感嘆詞或輕聲等用法時發的中央元音/ə/;因此ㄣ的發音為/ən/。ㄣ在前面加上ㄧ或ㄩ時,ㄜ的音會消失,也就是發成「ㄧ+ㄋ」(/in/)及「ㄩ+ㄋ」(/yn/)。而ㄣ在前面加上ㄨ時,ㄜ的音則不省略,發為「ㄨ+ㄜ+ㄋ」(/uən/);但也有腔調是會省略而發為「ㄨ+ㄋ」(/un/)。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ㄣ都對應為[en]。而前加上ㄧㄨㄩ的ㄣ,在多數拼音方案中,都簡化為[n]。在注音字母苗文中,ㄣ被用於/en/[en]。
圖片
ㄤ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尪的古字「𡯁」,發音則取「尪」字的韻母。《說文解字》:「𡯁,跛、曲脛也。」。ㄤ為複合韻母,發音「ㄚ」+「ㄫ」,因為ㄫ是舌根音,ㄚ的發音也跟著後移為開後不圓唇元音/ɑ/,因此ㄤ發為/ɑŋ/。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ㄤ都對應為[ang]。
圖片
ㄥ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肱字的古字「𠃋」,發音則取「肱」字的韻母。《說文解字》:「𠃋,古文厷,象形。臂上也。」。ㄥ為複合韻母,發音「ㄜ」+「ㄫ」,開頭的音為何,不同學者不同看法,有些認為跟ㄣ相同是ㄜ在感嘆詞或輕聲等用法時發的中央元音/ə/;有些則認為ㄫ是舌根音,前方的音應會跟著後移,所以是發ㄜ的本音半閉後不圓唇元音/ɤ/;因此ㄥ的發音為/əŋ/或/ɤŋ/。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中,ㄥ都對應為[eng];而前加上ㄧ時,則為[ing]。
圖片
ㄦ是注音符號中的韻母之一,字形取自「儿」字,發音則取「儿」字的韻母。ㄦ的發音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認為是/ɑɻ/,有些認為是/ɐɚ/,有些則認為是單純的/ɚ/。另外ㄦ也能用於表達前一個字兒化,而不單成音節。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為[er],若是用於表示前字兒化,則直接在前一個字拼音最後加上[r]。威妥瑪拼音則寫為[êrh]或省略為[erh],表示兒化則是前一字拼音最後加上[rh]。例如「花兒」(/xu̯aɚ̯˦˦/)在漢語拼音跟通用拼音中拼為[huar]而非[hua er],在威妥瑪拼音中拼為[huarh]而非[hua erh]。



友站及學習資源

ㄅㄆㄇ發音練習-國語日報

YouTube 影片


評論已關閉。

    訂閱電子報

提交

投稿信箱:

guangfuwan@gmail.com
*捐款用費概況,會公布於「財務報告」專頁中,感謝諸方支持與贊助。
©著作權所有「黃花岡光復網」2019-2025 保有一切權利。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