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岡光復網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

顧頡剛:再論“本部”和“五族”兩個名詞

11/18/2017

 
原載1939年5月10日《益世報•邊疆週刊》第二十期。
        一個人、一處地方、一件東西,所以要有名,爲的是可以標象此物而不亂;倘使“用名以亂實”,那就是最搗亂的事情,也是最危險的事情。“中國本部”一名所以不可不廢除,正因客觀事實没有和它相符的,它只是一個亂實的名詞。“五大民族”一名也和客觀事實差池太多,造成的禍害也最甚,爲要消滅這不幸的結果,所以該起來作嚴厲的糾正。
        外人稱我們的滿洲爲Manchuria,稱滿人爲Manchus,稱蒙古爲Mongolia,稱蒙人爲Mongol,稱新疆爲EastTurkistan,稱回民爲Mohammadans,稱西藏Tibet,稱藏人爲Tibetan,而稱我們的十八省爲ChinaProper,稱漢人爲Chinese,他們畫起中國地圈來,就渲染成五色,簡直把我國裂爲五國,而屏滿蒙回藏於中國之外!我們從前的名稱是西域,現在的名稱是新疆省,他們都不用,偏稱爲“東土耳其斯坦”,很清楚地要使它聯接西邊的土耳其而疏遠東邊的本國政府。中國的地方制度,從前有郡縣與藩屬之别,現在有行省與自治地方之别。倘把郡縣區域算作本部,那麽東三省和新疆省在清代巳設府縣,何以偏不列人本部之内?若説這幾省僻在邊陲,那麽廣東、康西、雲南都同他邦土地毗連,何以那幾省卻又列在本部?若説這幾省的居民種族和内地不同,那麽東三省除絶少數的魚皮達子和比較不多的蒙古人以外,在語言及文化上已全爲漢人,内蒙各地漢人的數目也超過蒙人多多,而西南諸省各小部族還没有完全同化,即浙江亦尚有畲民,事正一律,何以有本部和非本部的區别?若説這幾省歸屬較遲,須過多少年後才可進於本部,無論在政治上無此辦法,就拿歷史來説,周初已通肅慎和朝鲜,戰國時已設立遼東和遼西郡,遠在開發江南之前,西域和西南夷的建置官屬也同在漢武帝之世,到今都兩千多年了,還説什麽遲!所以本部這個名詞,無論用了哪種方法來講都是講不通的。美國社會學家馬浚諾斯基把名詞的用法分成兩種:一種是科學的用法,名詞的所指是根據經驗的,可以捉摸的,有客觀寅體相符合的;一種是興比的用法,把一個名詞用來引起對方的反應。用了這個意思來看這個名詞,我敢説它是不根據經驗的,是不可捉摸的,是没有客觀實體相符合的!我想,這個名詞倒可歸入興比的用法之内,因爲一説到“本部”,就使人立刻感到東三省、内外蒙古、新疆和西藏都不是中國的領土了,於是中國不妨放棄,帝國主義者便好放手侵略了。這不是利用了剌戟聽者的感情反應的方法而搜取我們的土地和人民嗎?
        像這等造出了名詞來分化我們的例子還有許多,就現在想到的説一下。當日本和帝俄爲了搶奪滿洲而戰爭之後,兩國就協調來分贓,從此便有了“南滿”和“北滿”的名詞;他們私下講好,南滿是日本的而北滿是俄國的,這就叫做勢力範圍,利益均沾。但因這些名詞僅爲便利侵略,臨時想出的,所以没有和它相符合的客觀事實。聽説九一八後,日軍北向侵略黑龍江省,他們駐濱江的總領事還不知道南北滿究竟以哪一地方作界綫,大爲惶惑。這是一件事。英人的勢力達到西藏之後,儼然把西藏看作自己的保護國,民國初年他們要求中國政府不得干涉西藏内政,並提出“内藏”和“外藏”的名詞,從四川的打箭燫以西直到阿里都算“外藏”,要讓他們完全自治,只留青海南面一小部分地方,稱作“内藏”,仍給中國政府統治。如果那時我們的政府屈服了,那麽西藏和西康巳久不是我們的領土了。試問這名詞是不是我們所固有的?我們看,清朝末年英藏直接交涉的文件,他們對於西藏直稱爲“國”,向逹賴喇嘛逕遞國書,一則曰“全藏國家”,再則曰“西藏國家”,三則曰“中、英、藏三國”,四則曰“英國與藏國”,可見他們早不把西藏看作中國的一部分了。(見北平研究院編輯的《清代西藏史料叢刊》,商務印書館出版。)他們實際上想拿去的地方比整個的西藏還多,可是在名義上卻還留下一個出於“本部”之外的“内藏”給我們,這不是掩耳盜鈴是什麽?這是怎樣的不顧客觀事實,怎樣的使用不可捉摸的名詞來變花樣?這又是一件事。
        寫到這裡,想起了兩個最有趣的名詞。僞滿洲國爲什麽叫“滿洲國”?豈不是因爲這是淸朝初葉的根據地而清朝皇室是自稱爲滿洲人的。我們姑且不論淸朝的根據地究在哪褢,也不論哪些地方是他們怎樣從明朝手裏奪過去的,就説東三省是滿人所固有,那麽道個“滿洲國”也只限於東三省而已。然而,試看,自從民國二十二年長城戰役之後,日本人把熱河省搶過去歸到滿洲國的版_下了!熱河省原是蒙古的昭烏達和卓索圖兩盟地方,淸代也巳設置府縣,和滿洲有什麽必須併家的理由?敵人一方面假借滿洲的名義成立了“滿洲國”,一方面又假借了蒙古的名義而成立“蒙古政府”,那麽他們應當以滿歸滿、以蒙歸蒙才對,爲什麽要奪蒙歸滿,自己扯破了這一張“民族自決”的幌子,自己來打自己的耳刮子?而且實在説來,蒙古的哲里木盟跨有遼、吉、黑三省之地,如果蒙人真正自決起來,不怕他們首先向僞滿洲國收回這些地方嗎?即此可見他們的口不應心和胡亂编造的醜態!還有一個名詞是“華北”,這是跟著“中國本部”來的。人家替我們畫出一塊地方叫做本部之後,還嫌不夠分化,又在這名詞所標象的主觀區域之内盡爲華北、華中等幾部分,大約“華北”指的是黄河流域。如果照這樣講,那麽,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陕西等省都應歸人“華北”才是。可是日本特務機關的首領陸軍中將土肥原,在七七事變之前口中常常嚷着的“華北五省”卻是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我們似乎應當謝謝他,把河南、陕西等省暫時放鬆了!又似乎該再謝謝他,把“華北”推到了陰山之北、戈壁之南,從北緯四十一度展遠到四十七度了!然而,難道他們真大量,有意把“本部”地方放寬了嗎?不,這原爲這五省接近滿洲和東蒙,日本人在那邊做的功夫多了,覺得支配得動了,所以他們要促使這五省快些步東北四省的後塵而另組成一個僞國,所以當時他們先强迫我們政府設置一個“華北政務委員會”,管轄這五省,作脱離中央的準備,還儘催着“華北五省”的“特殊化”和“明朗化”。唉,特殊化,明朗化,這便是這類新名詞一個個出來的原因!所以這類名詞,目的並不在説明事實,只爲實現他們豫定的計劃罷了。他們不是學者,只消發揮主觀的政治作用而不需要説明客觀的現實,這是極明白的事。
        以上説的是地理方面的幾個新名詞,現在再説種族方面。帝國主義者不但要分割我們的土地,而且要分割我們的人民。最顯著的,是“獨立羅羅”(IndependentLolos)這個名詞。夫羅羅人棲息之所即在帝國主義者所説的“中國本部”之内,羅羅人没有什麽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可以和中央政府對立的,只不過一部分住在深山之中,跟外界接觸太少,自成風氣而已,何得叫做“獨立”?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説秦朝人有因避亂人武陵山中的,其子孫“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難道我們可以説桃花源裏人是魏晉時代的獨立民族?
        “五大民族”這名詞似是而非,並没有客觀相符的窗體。滿人本不是一個民族,在今日,除了魚皮達子(赫哲、達虎爾等)之外固已全體融化在漢人裏了,即在當年亦不具一個民族的條件。明朝建州左衛的女真世襲指揮受了甚深的漢化,要自建一個部落,就他力之所及,把女真、高麗、蒙古和漢人併合了起來,成爲一個新族,所以就在真正的滿洲八旗中,漢人、蒙人和高麗人的血统已經滲入不少。如所謂瓜爾吉,即關家也;所謂董鄂,即董家也。(此類事實,《八旗通志氏族志》中記載甚多,禮親王《嘯亭雜録》中也有,將來當鈔出。)他們起初之時就已如此,何況後來大規模同化於漢人的時候。記得幼年時,常聽家鄉傳説,説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送他到宫裹去玩玩,那知抱出來時就换了一個女孩子了。初以爲是里巷不經之談,後來看見曾在西太后處做女官的德龄郡主做的《清宫二年記》也有同樣的記載,始知這個故事不是我們南方人杜造的。無論此説爲真爲假,而康熙、嘉慶、道光三個皇帝的母親純是漢人,《淸史•后妃傳》中記載明白,是無可疑的事實。就説這是他們一家的事情,關係細小,我們不必管,再就體質上講,漢和滿實在也分不開來。五六年前,丁文江先生到燕京大學來測量江蘇、安徽兩省人的體格,測到我時,他笑道:“你真是Typical的江蘇人!”我問他有什麽特點,他説:“你的後腦扁平,這是沿海•帶人的特徵,連東北也是如此。”我想:我們顧家祖上,漢武帝以前住在浙江海邊,武帝以後直至現在二千餘年都住在江蘇海邊,他説的很有道理。後來碰到幾位八旗朋友,向他們端相,果然他們的後腦也是扁平的。因此,我疑心有史以前住在渤海、黄海和東海岸上的本是一種人,後來隔絶了,才有朝鮮、肅慎、東夷、徐戎、句吴、於越諸種人的分别。近來我留心古代沿海一帶的人名和地名,覺得也可以證成這侗假設,例如甬東稱爲“甬句東”,髙麗稱爲“高句麗”,一名兩音之間都有一個中置音,足見越人和朝鮮人在語言方面亦有其相同者在。所以就使説民族之中應有體質的成分,而有史以來分做兩族的是否真該分做兩族也是大有疑問的。
        抗戰以來,我們的社會學者和人類人種學者大都到了邊省,正有用武之地,從體質和言語文化等等來看,中國境内究有幾多種族,靠了他們的努力,不久我們便可明白,這是我們十分感謝的。但我覺得還該嘮叨幾句:諸位先生作的報告和論文之中最好不要用“苗民族”、“瑶民族”、“羅羅民族”、“擺夷民族”等字樣,免得一般人耳濡目染,誤會爲他們真是一個民族,以致野心家乘機興起,陷國家於支離破碎的境地。苟其不然,竟使我這過慮不幸而言中,那時帝國主義者定要在旁拍手大笑,説我們幫助了他們的分化之勞了。
二十八,五,三。昆明。

評論已關閉。

    訂閱電子報

提交

投稿信箱:

guangfuwan@gmail.com
*捐款用費概況,會公布於「財務報告」專頁中,感謝諸方支持與贊助。
©著作權所有「黃花岡光復網」2019-2025 保有一切權利。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