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岡光復網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

顧頡剛:“中國本部”一名亟應廢棄

11/18/2017

 
原載1939年1月1日《益世報•星期論評》。
        年來最痛心的事情不是九一八,因爲這正是給我們一個覺醒的機會;也不是七七和八一三,因爲這正是給我們一個復興的機會。敵人對我們雖然慘酷萬狀,弄得我們死亡流離到這等地步,究竟爲了百年大計着想,這個痛苦,我們值得忍受。世人説得好,“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我們在逭次戰事中的損失是有形的,可以補憤的,而得到的利益則是無形的,享受不盡的。我們覺得最痛心的一件事,乃是帝國主義者造出了幾個分化我們的名詞,傳播進來,我們上了他們的當,隨便用了。大家日日在嘴亵説,又在筆下寫,這幾個名詞就起了極大的分化作用,仿佛真把土地和人民劃成了若干部分,要做團結的功夫就增加了許多困難。這不能不責備我們知識份子的糊塗,以致國家陷於空前的危險。
        這分化的新名詞有好幾個,現在先説“中國本部”。這名詞可以説没有一本地理教科書裹没有,已經用得爛熟,大家覺得是天經地義了。但我們試問讀者,什麽叫做“本部”?諸位一定會説是十八省。我又問,這個本部是那一個朝代的本部呢?想來諸位就不容易回答。
        現在我們試來查一查自己的歷史。戰國以前,所謂華夏的人民只住在黄河的下游,當然和這個“本部”不合。到了戰國,燕趙兩國向北邊開疆拓土,佔有了現今的滿洲和蒙古一部分地方(滿洲、蒙古本只是種族之名而非地方之名,其所佔據的地方也絶不似後來這麽大;爲方便計,姑用俗名來稱古地,請讀者勿誤會,下同),巳經軼出了十八省的疆界,當然也不是。説是秦罷,秦不但奄有燕趙之地,而且南立象郡,即今安南,當然更不對。説是漢罷,漢不但繼承秦地,而且東境至於朝鮮,西境至於葱嶺,那襄配合得上?漢後中國土地分裂了數百年,不必提它。到隋朝統一,疆域較漢雖小,然而滿、蒙、新疆的一部分地方還是有的。到了唐朝,武功赫奕,邊境上立了四個都護府,安東府在今朝鮮,安南府在今安南,安西府在今新疆,安北府在今外蒙,那裡像這所謂“本部”的迫狹。就是不提這帶有羈縻性的四都護府而只説那時中央直接統治的十道,那麽現在陰山之南號稱内蒙的許多地方也都包括在關内、河東和河北三道之中;在新疆設立的伊州、西州、庭州,也都層於隴右道呢。唐後統一的朝代是宋,宋的疆域最小,不獨故意放棄了雲南,而且燕雲十六州(即今河北、山西兩省的北部)依然割與遼國,還夠不上這個“本部”。再説是元罷,元的領土最大,跨有今歐亞二洲,更非這“本部”所能賅。就使撇開四汗國不談而只講忽必烈一系的疆域,那麽,他們的嶺北行省即今蒙古,遼陽行省即今滿洲,甘肅行省兼包今新疆,雲南行省兼包今缅甸,而征東行省又轄了朝鮮。再看明朝,那時的疆域雖小於元而大於宋,西南至安南,東北至滿洲,直到清太祖立國時現在的遼寧省還是明朝的。所以從古至明,少數朝代不及所謂“中國本部”大,多數朝代則都廣於所謂“中國本部”,而絶没有一個朝代其疆域麼袤恰合於這所謂“中國本部”的,這真正是鐵一般的事實!
        説到這裡,或者有人要插口道:十八省是清朝的制度,所以“中國本部”也就是淸朝的本部,何須遠徵博引!我對於這質問,將決然答道:這是不對的。如果清朝確有所謂“本部”,那麽清朝是由長白山興起來的,長白山一帶乃是他們的本部;即就清太祖奪了遼東建立盛京之後説,淸朝的本部也只限於今日的東三省,這“本”字無論如何輪不到十八省。即使再退一百步説,清朝肯把“發祥”之地除外,確指不是他們本土的十八省爲“本部”,那麽,拿清朝的地圖來看,現在的熱河省即是那時直隸省的承德、朝陽等府,察哈爾省的南部即是直隸省的宣化府,綏遠省的南部即是山西省的歸化和薩拉齊等腌,寧夏省的東南部即是甘肅省的寧夏府,青海省的東部即是甘肅省的西寧府,新疆省的東北部即是清朝中葉甘肅省的迪化州,割給日本的臺灣也即是清朝末葉以前福建省的臺灣府,何以淸朝十八省内的土地就有許多不算在“本部”之内的呢?而且熱、察、綏、寧、青的建省都是民國以來的事情,何以在清朝算作“本部”的到民國建省後就不筧作“本部”,而日本人遂有組織某某僞國的計劃和醖醸呢?
        中國的歷代政府從不曾規定某一部分地方叫作“本部”,中國的各個地理學家也不曾設想把某一部分國土定爲“本部”,在四十年前我們自己的地理書亵更不曾見過這“本部”的稱謂,然則這個名詞是從那裏來的?這不消説得,是我們的鄰邦的惡意宣傳,用來欺騙我們的。他們的宣傳達到中國之後,我們就上了當了,大家感覺得“本部”的地方是我國本有的,是痛癢相關的;除了“本部”之外原是雜湊上去的,有之固然足喜,無之亦不足惜,“任它去罷!”於是由得他們一步步地侵蝕,而我們的抵抗心也就減低了許多了。
        “中國本部”這個名詞,究竞創始於誰人的筆下?此間書籍缺少,無從稽考,只知道我們的地理教科書是譯自日本的地理教科書,而這個名詞就是從日本的地理教科書亵鈔來的。現在我們把這個杜造的責任加在日本人的身上,決不冤枉。我們只要看他們的首相田中義一給昭和天皇的奏章上説,“兹所謂滿蒙者,依歷史非中國之領土,亦非中國的特殊區域,我矢野博士等盡力研究
中國歷史,無不以滿蒙非中國之領土,此事已由帝國大學發表於世界矣”,就可見出日本的博士們是怎樣的僞造歷史或曲解歷史來作竊奪我們的土地的憑證,而帝國大學把他們所造的謡言發表於世界也就是用作侵略的前驅,並不是提倡純正的學術研究。自從明治天皇定下政策,打算征服中國必先攫奪滿蒙,便硬造出“中國本部”這個名詞,析出邊疆於“本部”之外,拿來欺騙中國及世界人士,使得大家以爲日本人所垂涎的只是“中國本部”以外的一些地方,並不曾損害了中國的根本。譬如一個人捉到一隻蟹,把它的八條腿折断兩條,它固然傷了,卻不是致命之傷。如此,中國人覺得尚可忍受,外國人覺得尚可原恕,而日本人的陰謀就得成遂,九一八的事變於是乎在充分準備之下顯現了。
        西洋人承受了日本杜造的名詞,亦譯“中國本部”爲“ChinaProper”,這或者是不諳悉遠東的歷史而有此誤會,或者也含些侵略的心思而有意替他們推波助瀾,仿佛説,你既吃了蟹腿,我何妨也折兩條嘗嘗,反正不致馬上断送它的生命的。所最不該的乃是我國的知識分子,自己儘量受他們的麻醉遣不夠,更替他們到處宣傳,弄得這四十年來我國人自己著作的許多史地書褢無不寫上“中國本部”這個名詞,習非成是,只要受過小學教育的同胞們的腦髓亵也無不深印着這個名詞,住在十八省中的人民的目光只注在“本部”,而許多邊疆地方真就漸漸地不成爲中國的領土了!因爲這樣,所以田中的奏章上又説,“因我矢野博士之研究發表正當,故中國學者無反對我帝國大學之立説也。”唉!中國學者,中國學者,你們無論在知識上、在良心上都真不反對矢野博士研究的結果嗎?所以我説:我們最痛心的不是九一八和八一三,只有學者們的不耐煩思索,以學得幾個新名詞爲時髦,又相率輕信不疑,引起了民衆的隨聲附合,直至中了敵人的詭計,危害了國家的前途而尚不覺察,才是真正該痛心的事實!
        跟着“中國本部”的名詞而起來的,又有“華北”、“華中”、“華南”、“華西”等名詞。外國人既把“中國本部”當作了中國的全部,於是又劃分了這幾個區域以便概括的稱謂。他們把“華北”稱黄河流域,把“華中”稱長江流域,把“華南”稱珠江流域,把“華西”稱江河的上游。逭種迷離惝怳的名詞天天在報紙上登出,大家也覺得是不成問題的了。中國的南部瀕海,“華南”一名固然定的不差,但中國位置在北緯十五度至五十三度間,而長江所經在三十度上下,偏於南部,稱爲“華中”實不適當;至於稱黄河流域爲“華北”,太荒謬了,我們的滿蒙才是真正的“華北”,爲什麽要把北疆移到了中部來呢?“華西”一名也同樣的不對,我們的新疆、西藏才是真正的“華西”,爲什麽要把西疆移進來數千里呢?所以我們如果要把全國地方分作幾區,可以把西伯利亞以南至陰山以北稱爲華北,陰山以南至淮河、秦嶺、岷山一帶稱爲華中,自此以南直到南海稱爲華南,從阿爾泰山至喜馬拉雅山稱爲華西。我們應依據了國家的實界和自然區域來分劃我國的全境,而不該顢預糊塗,随便使用别人蒙混我們的名詞,以致國家疆土尚未受敵國武力侵略的時候竟先在自己的觀念中消失了。
        總之,我們必須廢棄了這些習用的名詞始能保衛我們的邊疆,保衛了我們的邊疆始能保衛我們的心臓;我們也必須廢棄了這些習用的名詞始能開發我們的邊疆,開發了我們的邊疆始能達到全國的統一。否則如不幸而我們的邊疆完全被侵佔,敵方帝國大學裏的教授們又要造謡言了,他們會從我國的《書經》、《詩經》和《春秋》褢找出許多證據來作證明,説真正的“中國本部”只有黄河和渭河的下游,即現在的陕西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和山東西部這一塊地方,其餘都是蠻夷戎狄所在,也就是當時的邊疆;他們可以索性把中國的疆域恢復到夏、商、周三代去(孟子早説過“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抹殺了所有戰國以下的歷史。倘使他們果真這樣造出一番新理論來,他們的有憑有證可以遠過於現在所謂“中國本部”。到那時不知道他們的首相是不是又要奏給天皇,説中國的學者們覺得他們的某某博士等研究正當,所以依然不反對他們的立説?想到這裹,總不教人痛斷了肝腸!
        除此之外,遣有一個名詞必應廢棄的,就是“五大民族”,讓我下一次再談。
二十七,十二,二十三。昆明。

評論已關閉。

    訂閱電子報

提交

投稿信箱:

guangfuwan@gmail.com
*捐款用費概況,會公布於「財務報告」專頁中,感謝諸方支持與贊助。
©著作權所有「黃花岡光復網」2019-2025 保有一切權利。
  • 首頁
  • 黃花岡觀察Blog